活在上海:既然都买不起房,房价为什么不跌?

房产中介红黑榜 2019-01-29 14:18:4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现阶段资本基本开始流出,又没有大量刚需接得起盘,这种情况下房价为什么还是如此坚挺? 当然,你可以说:没有人进场房价就涨不动,同样的,没人退场,房价也是跌不动的。那么问题来了,会不会有人退场?

来自小美的吐槽:

这个问题困扰她很久,她生活在上海,所在公司员工平均工资是大大高于一般白领的。但公司里的外地人,要么早些年入手了,要么考虑买很远的,现阶段在市中心车程1小时以内的房基本都不考虑入手了,原因很简单,根本不可能买的起。随便一套一室户,价格都在300万,别说贷款,连首付都凑不出。

她说:一线城市以现在的房价,能买的起的都已经是少数了。即使是换房,也要有人接手啊,二手房换二手房不可能让房价涨上去的。在没有人进场的情况下,任何的政策都会无效,无论你限制土地开发也好,造成市场紧张的假象也好,都是徒劳的,因为羊身上的羊毛已经缛完了(首付透支父母一生的积蓄加未来的养老金,贷款透支这一代的未来三十年的积蓄)。

那么就有个疑问

在现阶段资本基本开始流出,又没有大量刚需接得起盘,这种情况下房价为什么还是如此坚挺?

当然,你可以说:没有人进场房价就涨不动,同样的,没人退场,房价也是跌不动的。那么问题来了,会不会有人退场?

榜哥虽然没有做过调查,但我身边有多套房的人是很多的,甚至很多人是多套房均有贷款的。他们一直在观望,毕竟现在房价租金不到银行利息的十分之一,更不用说有贷款的每年高额的利息了。如果一年没涨,他们还撑得住,第二年还不涨呢?第三年还不涨呢?

现在的房价就如逆流而上的皮划艇,不进则退,想要稳住,不涨也不跌,真是比登天还难。

从社会和资金层面来看;

先说社会层面观察,民间观望意愿明显加强,中介门店有持续性关门迹象。而且在实际购买活动中,议价权在买方市场,成交量总体不足情况下,中介有倾向于向房主压价的概率。

再说资金面,不管是适度宽松还是从紧,货币整体上还是中性的。

从M2整体看,近期波动依然是平缓的。

但受到部分降准降息麻辣粉影响,在社融和新增贷款方面,整体表现略高于预期。

资金面整体是稳健的,但从某种角度看,也是潜力有限的,不足以推动房地产市场有一个整体回暖的趋势。M1和可支配收入结余等,表现的很疲弱。

从上海房地产市场本身来看。具体房源观察,平时比较注意的几个:

绿城玫瑰园。差不多是上海较好的房子之一了。从报价本身看,看不出明显趋势。楼王依然恶狠狠的挂在3个亿一套。但链家强推的几套,价格都从3500左右向3100方向滑落了。最近成交看,18年夏成交在4000+一套,年底时是2800一套。不过两套虽然面积大体相当,但便宜的那个是早期户型,没什么院子。

汤臣商务中心。这个是杵在陆家嘴的主打小户型单身公寓的盘子。其实如果市场放开,这种房子投资几套挺好的。毕竟租售比相当不错。从报价看参差不齐,整体在300+,但低位也有260,接近15/16年的报价了。不过各种考虑之下,这个房盘近期都没有什么成交。

正常住宅方面,稍微高端点的大型房盘仁恒滨江园,成交量相比历史同期比较少,报价和成交价方面,都没有下降。

有趣的是,反而是老破小降价的幅度比较大。观察中,有的房源跟年初比,价格崩了20%+了。本质上,小资本受生活绑架更大,腾挪空间不足,比较急切。

从链家自己分析数据看。环比看不出什么来,挺稳健的。但是跟17年叠加对比,明显成交量放大,而成交价格降低,这倒是有比较鲜明的“放量下跌”意味。

远期预测看。政府期待房地产平稳发展,而实际政策面也是这种倾向。资金面如果不舍身救市,几乎很难有明显提振。现在盘整过程中,其实某种程度上卖盘更加紧张。如果有错误政策或者外来因素诱导,可能会有下行压力。

其他观察中,近期各种因素之下,部分房企市值回落,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评估,导致一部分资金面压力。

另一个有趣的观察是,近期的房地产年化波动,其实跟螺纹钢等大宗波动接近。而近半年,ppi整体回落了。

房地产走势,从预期来说,看平和沽空都是正确方向,看多就有点不合时宜了。毕竟棚户区改造之后的房子,接下来会陆续集体上市打压市场。美股和国内外整体债务市场都有下挫趋势。

但从个人角度看,除非手中拿着全款或者七成首付观望。否则就算市场崩盘,其实也没机会抄底。

抵押物估值崩溃,银行一地鸡毛之下,各行各业都流动性短缺。保饭碗才是普通人的排名前列要务。发国难财是投机客的领域。

以上。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