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抢人激战:有碧桂园、融创offer的往里走

地产人言 2017-12-12 15:39:4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已经拿到top30房企offer的往里走 还没拿到的请不要堵门口 这年头校招生好似一下子掉入了蜜罐:先是多家房企高薪招聘校招生,有的甚至是月薪2万,让多少地产老人眼红......

艳姐说

已经拿到top30房企offer的往里走

还没拿到的请不要堵门口

这年头校招生好似一下子掉入了蜜罐:先是多家房企高薪招聘校招生,有的甚至是月薪2万,让多少地产老人眼红......

然后,艳姐今天又在某地产招聘群里看到了下面这张画风清奇风的截图:

反正碧桂园、融创、中海帮我们家面过了,免面进入下一轮吧。但见新人笑,但是艳姐周围有好几个社招生表示:校招生确实有厉害的地方,但是也不能看低我们社招生啊。

于是,我们特地为校招生和社招生摆了一个擂台,让他们现身说法,进行了一次掏心窝对话。

他们中有的尚未褪去青涩,刚走出校园,成为了TOP房企的管培生;有的曾经是管培生,如今在新的房企打拼;有的则是已经在房企蛰伏多年的老江湖.....

这是迄今为止他们之间最坦诚、最真实的一次对话。他们排名前列次和对方聊了聊校招生、社招生那点事儿,校招生会被定型吗?校招生和社招生到底谁更厉害?房企如此重视校招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这种交流不同于公共讨论,是具体的人在谈论具体的事情和地产人的发展。

我在他们的谈话中的确看到了残忍的部分——后宫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又或者是从新人到老人的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在谈话之后,他们意识到:彼此之间或许不需要比较。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自己是否有一颗不愿安宁、喜欢折腾、积极进化自我的心。

校招生和社招生的对谈录

自述:艳姐的朋友们

(注:为保护讲述人隐私,以下姓名均为化名。以下谈话为个人见解,企业如有不适请自行消化)

TOPIC1

校招生会被定型吗?

小曲:前TOP房企龙湖仕官生,现就职于某闽系房企,负责品牌工作

张波:某知名闽系房企营销负责人

@小曲:每家企业的管培生最终都会印上这家企业的印记,如果刚毕业的时候是一张白纸,那经历的排名前列家公司就会留下底纹,我是龙湖仕官生出身,公司的文化非常简单直接,大家常觉得我们是对事不对人,急了跟领导争论也被笑谈为文化开放,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一个共同期待的结果,我们也被灌输我们公司是最棒的,所以我们这些管培生多少都有骄傲和自信。

但是,后来我去了别的单位,很多时候会碰壁,沟通和汇报本身是个技术活,但我就要重新学,之前的企业确实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很拼、结果导向,但我们也交了自己的学费。

@张波:我自己是社招生,我之前经历过很多企业文化,多重文化的重叠以及各种企业经验的积累,让我跳槽到别的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

我个人觉得校招生的轮岗只是形式感而已,社招生都是从专业岗起步开始,深度、起点、专业都是不一样的,龙湖、万科、中海,每一个校招生都是模式化的背景,聊个十句话就能看出他们是哪个公司的,比如海之子、仕官生、新动力等等。

TOPIC2

校招生不如社招生?

王巍:前万科新动力管培生

张立伟:前中海海之子管培生

李好:旭辉旭日生

周海波:某央企营销总监

@王巍:万科新动力特别重视模型,并且这些管培生特别能说会道,万科善于培养情怀、理论、模型、发展模式,但如果你问管培生通过怎样的路径才能每平米减少500元,从营销、管理维度,他们说不上来

万科理论体系搭建得特别好,按照领导层面培养人才,但说句实话,个人觉得万科的管培生相对来说没有“血肉”,他们只有去了其他地方才能发挥领导效能,在万科内部这种模型的人比较单一。

@张立伟:我自己曾经是中海的海之子,个人觉得中海的人出来在发散性思维及创新度上相对来说比较弱,中海某种程度上不主张发散度,中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庸、平静。

@李好:我觉得对于校招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可塑性、创新能力以及激情活力。现在的房企,都有自己的培训管理体系,有自己的讲师队伍和培训基地。而职场老人所赖以为傲的经验,大公司早已把地产行业的专业知识标准化了。你花十年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根本撑不过三年就烂大街了。

@周海波:我对华润的管培生的印象非常好,我了解到,华润的管培生都是到总部集中培训几个月,然后分配到各个岗位,慢慢熬资历,工资都不高,而且华润是央企背景,公司人际关系复杂,既需要专业能力,又需要察颜观色,沟通圆滑,有很敏锐的政治意识。

这些管培生很谨慎,发一段话都要反复推敲,滴水不漏,我个人觉得很有管理者潜质,至于中海和万科,我不是特别熟,整体感觉万科的管培生和龙湖有点像,但万科的新动力喜欢抱团,有点像学校的校友会这种。

TOPIC3

重视校招生是福是祸?

张迅:某准千亿上市房企HR

史健:某地产猎头公司CEO

@张迅:龙湖的仕官生,比如某92年的营销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业绩怎么样了呢?龙湖这么重视仕官生,那么这些人都散落在开发商里面,每个公司的人才培养模型相对来说都是单一的,只重视校招,不重视社招,这种企业文化相对来说还是有失偏颇。

业内比较典型的还包括阳光城的光之子,做一两年就能做到副总监的位置,这种拔苗助长不一定是较好的。我个人觉得校招生的洗脑文化、鸡血文化、忠诚文化、校招生的忠诚度并没有社招生的高。

@史健:无论是哪家房企,模型如何,地产行业正是有了这样的机制才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大部分的校招生,去了其他企业就不再是校招生了,经历多元文化的校招生可以说还是比较缺失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