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逆转,楼市走牛,温州炒房团刮起一阵炒房风

知筑社(官方) 2017-12-07 13:38:2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详细介绍了房地产30年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现今的房地产行业是如何架构,又是如何发展,以期让我们每个人在楼市中的行为能够更胸有成竹。 本文从1978年,一直介绍到2009年,可以说是一本房地产行业编年史,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房产从业人员,都可以从中收获自己的感悟。

共读目标:亲爱的朋友们,早上好,我是知Sir,开创共读这个栏目,是希望通过共读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了解房地产这个行业。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详细介绍了房地产30年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现今的房地产行业是如何架构,又是如何发展,以期让我们每个人在楼市中的行为能够更胸有成竹。

本文从1978年,一直介绍到2009年,可以说是一本房地产行业编年史,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房产从业人员,都可以从中收获自己的感悟。

精华汇总:知筑社同仁将书目的精华总结提炼出来,节约打架事件的同时,可以更快速了解核心内容。

戳此可收听昨日内容☞共读│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王石一石多鸟成较大赢家

知筑社:为用户提供最有效率、最有价值的楼市资讯,是隐含巨大财富的掌上楼市读本。

---- 精华汇总 ----

01

股市逆转,走入熊市

从1996年5月1日到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少有地连续八次降息,目的不言而喻:分流储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量入为出,积谷防饥是中华民族的古训,中国人一直有着储蓄的习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民富国强,老百姓一有钱就往银行里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激增到17%,居世界排名前列。

经济界人士把中国巨额的储蓄比喻为“笼中虎”。连连降息,原本就是期望赶虎出笼。

于是,一些城市居民开始把钱投入股市。

股市变幻,风云莫测。在1996年—2000年的五年里,虽然期间股指起伏不定,但整体上沪深股市是震荡盘升,牛市行情。2000年A股二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竟然高达57%。

热火朝天的股市吸引了更多的老百姓,纷纷进行资产大转移,把银行存款转入股市。进入2001年,股市依然“牛气哄哄”,大盘以2077点为新年起点,不断创出新高,一路高攀至6月14日的2245点。

不料,大喜连着大悲,在大家狂喊看高2500点、3000点甚至更高的时候,风险却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6月15日,一个黑色星期五。从这一天开始,股指飞流直下,以垂直落差达730点的深度于10月22日在1515点“硬着陆”。

12月31日,大盘以一根小阳线报收于1646点,最终结束了2001年大喜大悲式的戏剧行情。2001年,沪深股市跌幅达20.62%和30.03%,创下了大盘自1994年7月325点转牛以来的指数较大下跌。

据估算,经过2001年的下跌,两市A股总流通市值损失了3000多亿元。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这一年是波澜壮阔的一年,它既创造了成长的历史,也创造了下跌的历史;这一年,是转折的一年,它将沪深两市绵延了7年的大牛市行情基本终结。

成千上万的中国股民被深深套牢。2001年的沪深股市,对投资者可谓悲喜交加、刻骨铭心、欲哭无泪。此后的四年,中国股市一直在漫漫熊途中“跌跌不休”,直到上证指数下破千点大关。股民的心都碎了。

但是,这时有一个投资领域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它就是楼市。

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是互通的,:降息把游资从储蓄驱赶到股市;股市暴跌又使游资重返储蓄。不过八次降息后的银行存款利率是在太低。

许多对股市绝望、对银行失望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楼市,于是,大量的游资,在这一年又从银行、股市向房地产市场转移。

02

股市大熊,楼市升温

2001年是股市和楼市的牛熊分水岭:股市转熊,楼市却大牛。

追寻改革开放后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1992年是房价猛涨的一年,成为跃进的一年。

1993年7月, 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除去了虚火,使房价猛涨的势头得以理性回归。

1998年、1999年、2000年这三年,虽然宏观政策支持房地产业升温,但全国楼市反应迟钝,依然不温不火,盘整蓄势。

经过三年的盘整,终于在2001年爆发。不涨则已,一涨惊人。

2001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2228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1.1%。房价的上涨带动了房屋租赁价格的大幅上扬,其中北京的涨幅竟然高达97.3%,几乎翻了一倍。

房价在2001年大涨,民间人士认为是多因素促成的,比如福利分房退出市场,银行连连降息,股市暴跌,把一大批失意的股民挤到了房地产市场。至于购房投资者,更是明显敢到买房出租,收益率比银行利率高得多。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房地产界还出现了一个景象,就是“三外”,外行、外资、外地企业纷纷抢滩三大中心城市地产,为本来就已经很火的房地产再加一把柴。

其实,老百姓都不希望房价涨,但是,我们从官方权威人士哪里听到的声音却是:商品住宅降价几乎没有空间。

当然,进入新世纪,中国各地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有一种相同的体会,那就是老百姓选房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了。中国人的住房观念已经逐渐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一些更高的居住品质,比如良好的环境、通风、采光、密度、环保等成了人们在购房时的主要考虑要素。

不仅户内,户外环境也日益成为购房人关注的焦点。跟朵开发商都打出“花园小区”、“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等标语来吸引购房者。

事实证明,2001年的中国房地产业开始走向成熟。中国的房地产,尤其是广东的房地产,跟世界任何国家的房地产相比,在开发水平上都是不落后的,几乎全世界的规划设计公司全到了中国,市场有多高的鉴赏本事,开发商就可以搞多高水平的楼盘,整个中国就像在开一个万国博览会。

与此同时,消费者维权运动也此起彼伏。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之间的纠纷不断,有的是延迟交房期限,有的是不具备入住条件,有的是承诺配套无法兑现,有的是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对于多年来与开发商交涉总处于弱势的购房群体来讲,2001年秋天,形势有了改变。业主、业委会选出他们的代表,带领大家与房地产商展开博弈。有人点评说:市场不成熟,业主帮助开发商成长。

总之,虽然伴随着各种不协调声音,但中国房地产在新世纪之初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03

温州炒房团刮起炒房风

2001年,刚刚升温的中国房地产,催生了一个举国关注的经济词汇:温州炒房团。上网百度一下,瞬间排列的相关条目至今还有67.8万条,让人强烈感受到他们当年是何等风光。

这年8月18日,一个听起来非常吉利的日子,排名前列个温州炒房团——157人,由《温州晚报》广告部副主任李海燕率领,浩浩荡荡开进上海,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把5000多万砸向了上海楼市。

这批人就成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排名前列批炒家,以为未始,温州炒房团逐渐形成规模效应,所到之处,当地房价一路飙升。

温州炒房团,事实上只是中国高达数亿元的民间闲散资金,寻求投资渠道的一个缩影。急剧拉升的房地产投资,对民间资金来说,是暗示了这一市场的潜在升值空间。所谓资本逐利而动,炒房团自然应运而生。

2002年春天,温州炒房团20多人北上横扫北京城,排名前列单生意就成交了2000万元。这在当时的北京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媒体称“京城楼市刮来了温州旋风”。

随后,温州炒房团的足迹,又随着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二、三线城市迁移。此间,恰逢全国性房价上涨期。由此,温州炒房团“走到哪,涨到哪”的名声开始流传。

2003年8月,温州炒房团30人在徐州买下价值3200元的房产;10月,40个温州人在武汉豪掷4000万,爆炒武汉房地产市场;当月,40个温州人奔赴青岛,2天成交2500万元;11月,由80个人组成的温州炒房团浩浩荡荡奔赴深圳,投入6000万开炒深圳楼市。温州炒房团的热浪是一波接一波地袭向全国楼市。

到2003年末, 温州购房大军已达到了据称是“人马十万、资本千亿”的规模。仅温州某报社的房产投资俱乐部,会员人数多达6000人;在杭州,购房者中温州人的比重一度达到两成;在上海,高峰时每年有20亿元以上的资金主要来自温州。

一些温州人南征北战,继杭州、上海之后,温州购房团的足迹遍及东至大连、西至伊犁、南到三亚,北达满洲里的数十座大中小城市,有的甚至跨出国门,打量起泰国等过的房地产市场了。

当温州人杀到各地如买菜般“吃”下一栋栋商品房时,人们纷纷以羡慕的口吻赞叹温州人“有眼光,有实力”;许多媒体对温州人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大加赞扬。一些地方的领导亲自布置接待方案,对温州炒房团奉若上宾。

不料到了2004年,房价成为牵动国人最敏感的那条神经,炒房团所到之处,风声鹤唳。对温州购房团斥责鞭挞之声已是不绝于耳,国土资源部就指出,个别地方游资炒作房地产造成房价泡沫,造成非理性上涨。

一些媒体甚至直指温州人是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扬的“罪魁祸首”。对“温州炒房团”的鞭挞,事实上预示着中国房地产的暴涨时代已经来临。

对此,珠海经济特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梁绍辉说:温州人在房地产市场一不偷二不抢三部骗,没有采取任何不健康不道德的手段从事房产,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他们。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留下了许多创举,此次温州炒房团现象再次给我们上了一堂经济课,温州人捕捉商机的本领值得人们学习。

许多研究者认为,温州人在大规模购房行动中,的确利用了地产市场链条中的一些缝隙,但这些缝隙不是温州人挖出来的,而是本身具有的。

温州市政府有关人士指出,政府可以运用无形之手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但没有理由以行政手段大牙温州人的市场行为,而且,聪明的政府应该是不断制造投资机会,以吸引资金的到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