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I数据的枢纽范围区业态研究

同行畅行订阅号 2018-01-01 12:49: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基于POI数据的枢纽范围区业态研究 利用开放数据——兴趣点(POI)数据获取城市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数据,研究城市枢纽周边用地及基于POI数据的城市设计方法,为各城市枢纽周边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亦或是枢纽周边的城市设计提供横向对比参考依据。

基于POI数据的枢纽范围区业态研究

       利用开放数据——兴趣点(POI)数据获取城市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数据,研究城市枢纽周边用地及基于POI数据的城市设计方法,为各城市枢纽周边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亦或是枢纽周边的城市设计提供横向对比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国内36座城市的POI数据的分析,给出相应的枢纽地区城市设计的建议,并进行多元视角评估,给出定性设计的指导与建议。

概述

       近年来,“大数据”与“互联网+”概念引爆了中国许多传统产业。微信重新定义了日常社交、支付宝开辟了移动支付的新蓝海、Uber与滴滴颠覆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一切看似稀松平常,却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的状态。而在城市规划领域,智慧城市的理念亦使得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此外,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高速前进,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也得益于此迅猛大战,城市的交通枢纽建设以及枢纽地区开发也大量涌现。按照2004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2008年《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大量全国性、区域性客运中心、城市客运站在建或建成,如此大规模的工程量是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借助客运站的新建与改造,枢纽地区开发必将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将两者相结合,佐以开发街区与街道设计,便可以将枢纽地区空间进行重构,同时具备交通链路与城市空间功能。也正是这样的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对于城市整体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

      整体来看,以各自高铁建设运营为基础,日本、欧洲各国针对高铁的研究开展较早,内容较广泛,多结合具体线路上一系列站点地区对高铁区域和城市空间发展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法国:

      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相关研究,尤其侧重于分析高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近期的相关研究则围绕规划建设的高铁网络(HS2)展开。

      荷兰:

      研究侧重于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高铁站点地区城市更新等内容,并进一步区分了不同空间尺度上高速铁路可达性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西班牙:

      研究侧重于对高铁可达性的定量化研究,包括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和对不同类型城市可达性影响的分析。

      日本:

      研究侧重于高铁站点对高铁区域空间结构、交通组织策略、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影响研究。

      站点区域的功能被分为主、次要功能和第三功能,即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作为城市的商业休闲及文化区域、城市中心或商业商务中心等,有学者进而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车站功能分析框架。

     崔普(Jan Jacob Trip)将高铁站点的作用范围划分为站点地区、城市和更大的空间三个尺度,从全球性与地方性角度分析铁路站点的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站点地区的城市文化、功能和各种活动,具有密集和多样化的空间组合和使用形式,即其场所功能)。

      另外,高铁站点的可达性对其节点和场所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吸引更多旅客和城市功能、由站点向城市各种功能活动聚集中心成功转变的关键。因此,高铁与城市配套交通的衔接、构建一体化的多模式交通系统的研究也日益增加。

  铁路站点地区各主要功能及相互影响图

      高铁站点通过提高周边地区可达性、吸引人流和经济活动的向心聚集,进而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利用强度的变化;而站点地区用地类型、用地混合程度、开发建设强度的变化则诱发新的交通需求,并促进交通方式、周边道路交通路网结构的改变。

      国外高铁枢纽地区土地利用向着功能高端化、用地集约化、交通组织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因国内外基本国情间的差异,如城市规模、人口规模、选站址的决策过程、经济发展进程等,国外的研究成果的适用性有待考证,应作为参考。

数据分析

      本文旨在利用开放数据——兴趣点(POI)数据获取城市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数据,研究城市枢纽周边用地及基于POI数据的城市设计方法,评价区域的生活便利性与可达性,试图为各城市枢纽周边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亦或是枢纽周边的城市设计提供横向对比参考依据。

       纵观数据与规划之间的关系,基本可以阐述为城市交通枢纽用地评估从城市到区域、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以及从土地到方式的四大转变:

1)  拓展评估边界,即城市—区域—都市圈;

2)  深化评估技术,即宏观—中观—微观;

3)  提升评估频率,即静态—动态—融合;

4)  多元视角评估,即土地—交通—大数据。

数据多元评估概念图

      本研究将以多元视角评估的角度,选取POI数据与用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充分利用以POI 数据为代表的各类开放数据,综合应用于城市生活便利度的分析中,主要包括两类:兴趣点(POI)数据、开源地图(OSM)数据,多项数据综合应用使数据范围及类型覆盖面能够充分满足研究需求。

案例研究

      本研究以大众点评POI数据作为依托,选取了上海、北京、杭州等全国36座城市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先将获取的经纬度进行坐标转换,对各城市先进行范围划分,将点数据落于范围内,得到不同业态点分布的情况如下:

业态分布统计图

       由于暂时缺乏枢纽地区辐射范围的定量研究,本次研究先将服务范围设定为500m、1000m以及2000m的范围,对各自城市的枢纽地区的业态进行散点密度统计,得到结果如下:

不同范围内的业态分布统计图

       从统计结果,不难看出在枢纽核心500米范围内,以餐饮业态为主,酒店与商务业态的比例相对较小,这与出行者的餐饮需求呈现直接的相关性。

      枢纽1000米范围内,餐饮业态比例降低,酒店业态与商务业态比例呈现较大的增长,从出行者需求角度来看,餐饮需求依旧保持,而酒店服务需求呈现明显增长,再从用地的角度来看,酒店业态的服务范围相较餐饮服务要大一些,而次级圈层的范围土地租金成本相较于核心圈层有着较大的减少,从需求与成本的角度,次级圈层的选址,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商务业态明显增加,基本作为居住用地的配套呈现。

       枢纽2000米范围内,餐饮业态比例进一步降低,而酒店业态也同时降低,仅商务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在该圈层内,出行者不是密集流动状态,已经通过枢纽的室内交通方式得到集散,相较于核心圈层的人流密度要小,因此对于餐饮与酒店业态的需求逐渐变小。倒是商务业态,因为土地成本与交通便利性的原因,让较多的商务业态沿该圈层密集分布。

结论与展望

      从土地增值效应的角度,不同圈层的业态分布均具有其合理性的存在。在进行枢纽地区城市设计的时候应在核心圈层适当考虑餐饮业态的体量,结合枢纽客流集散量进行合理预估。而在次级圈层,则结合交通可达性的角度进行酒店业态的分布分析,形成酒店结合餐饮业态的组合式发展,形成微型服务片区,形成客流集散次中心。在外部圈层,则需要结合片区居住用地与其他用地性质的比例,将餐饮业态进行细化,区分枢纽服务型与地区配套型,并对商务业态进行合理分析,结合路网可达性与公交站点分布,进行合理设计。

      当然,在数据方面,POI数据以其分类详细,公共服务设施种类覆盖度高等特点辅助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调研与研究,可以有效补充传统数据带来的缺失。但POI数据仅以“点”的形式表达,无法反映设施的边界、规模、建设年代、使用状况等信息,故而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有难度。

      因此,在本次的研究中,利用了POI数据对于反映设施空间位置及分布密度具有较强的优势,对枢纽周边的业态进行了定量的分析。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会依托路网的可达性,来定量枢纽的服务范围,对于枢纽片区的城市设计进行范围限制。并且将继续城市空间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应进一步整合城市土地使用、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上海城建总院公共交通研发中心

刘伟杰劳模创新工作室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