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200米拥有美、伊领馆的小街,文艺青年打卡圣地

贝壳找房 2018-12-14 18:29:4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乌鲁木齐中路,一条200米的菜场马路,近两年频繁出现在文艺青年们的上海街道打卡列表里。 哪能啦? 它和五原路交叉口,明明站着个巨大的垃圾箱和公共厕所。街道窄得不行,单行道。出租车师傅都不太愿意从这里经过,要打车较好得到空旷些的五原路上。 这条街上的店铺门头都小,10平米,但内容不少,蔬果店、大闸蟹店

乌鲁木齐中路,一条200米的菜场马路,近两年频繁出现在文艺青年们的上海街道打卡列表里。

哪能啦?

它和五原路交叉口,明明站着个巨大的垃圾箱和公共厕所。街道窄得不行,单行道。出租车师傅都不太愿意从这里经过,要打车较好得到空旷些的五原路上。

这条街上的店铺门头都小,10平米,但内容不少,蔬果店、大闸蟹店、飞跃鞋店、白切鸡店、乌中路菜市场......业态混杂,但大多数都冲着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而去。“懂经”的新上海人或老上海人直接叫这条路,“乌中路”。

▲ 乌鲁木齐中路的红峰副食品商店(人称“牛油果阿姨”),附近老外住客都来这里买菜。

事实上,这条看起来“无处下脚”的路是上海生活的较好体现。在上海两个人口井喷期——开埠后的排名前列个百万人口城市化进程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千万人口超级城市的发展期,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不断来此短住长居,让这里成了个兼容本地居民和世界居民的混杂地带。

▲ 乌鲁木齐中路和复兴西路交叉口。

在急速变化的上海,这条街像个异类。

不少店铺在街上待了20年,新招牌套着旧招牌,雨棚上的店名被磨得都看不清字了。它们中间还穿插着几间装修新潮的“网红店”。老店当中,最有名的要数那个被“老外”叫做“牛油果阿姨”(Avocado Lady)的蔬果店。10平方米就有数十种进口蔬果,洋蓟、孢子甘蓝、还有各色别处不一定能买到的芝士,价钱都比Ole或city super等进口超市便宜不少。“牛油果阿姨”本名叫“红峰副食品商店”,很多人还不知道牛油果为何物的2000年初,她就开始在店里卖起牛油果和车厘子。门口挂着墨西哥商会给阿姨颁发的对推广墨西哥牛油果做出杰出贡献的奖状,还贴了张外国友人为她画的像。

一年前,华燕在乌中路口盘下来一个女装店,北面挨着垃圾箱,南面是一间卖大闸蟹的铺子,被捆扎好的大闸蟹在泡沫箱里吐着白沫。

她给这地方起名“寄存处”,看起来像个售卖“文创类手工艺品”的店铺,实际上是个策展空间——它见证了20多个艺术家的展览。我们拜访的当天,正好碰上一个迷你的“泡沫”展览。

这小空间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和隔壁开了20年的李哥照相馆共用一个门。因为乌中路和复兴西路交叉口就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领事馆,更奇妙的是它再往南250米还有家美国总领事馆。李哥照相馆有光顾的客人,“啥也不看,进门就让我帮ta拍照”。

▲ 乌鲁木齐中路复兴西路上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领事馆。

如果我没告诉你,即便路过这里,你没准儿也会错过它。

在这样一条菜场马路上,纸板箱总是较受欢迎的。“扔一个箱子出去,很快就会围上来一堆收箱子的人”,华燕说。泡沫箱子总是无人问津,被丢到路口的垃圾桶里。华燕捡起那些泡沫箱子,在公厕水龙头底下清洗。负责清扫公厕的阿姨生气又不理解,“这是在干嘛?”这些泡沫箱子最终会成为“寄存处”的一部分,当成置物架、书架。

▲ 华燕捡了不少泡沫箱子,作为“寄存处”的一部分。

2017年8月在乌鲁木齐中路成为寄存处的“处长”以后,华燕就时常遭到邻居们的关切。华燕是江苏人,2005年从一家军校毕业后跑来了上海,做些关于艺术策展类的事情。

“我之前其实喜欢的是上海复兴西路那一段”,但她很快发现了这条菜场马路,一待就是9年。

#乌中路的变与不变

你在不同时段过来,捕获的都是不同的生活场景。

早上八点多刚到乌中路,路上已经很热闹了,从长乐路到乌中路,右拐是华山医院(华山路乌中路口),一早来看病的,或是住院病人家属在对面的各种早餐店排队买早餐,早饭的“四大金刚”似乎已经没落,崛起的是山东煎饼,拿了就走,节奏更快。

曾在“寄存处”办过摄影展的摄影师姚瑶也是乌中路小区“上海新邨”的长期住客,在她眼里:

8点,迪亚天天超市内的蔬菜摊已经是一片狼藉。这是老年退休人员的战场,他们7点就蜂拥至此,哄抢较新鲜的小青菜。崇明芦笋和农场番茄一直是承包蔬菜摊的小哥口中的头牌,面对那些现场开始择菜理菜的资深公民,他和他的搭档也很无奈,说了也没用。我亲眼看过一个上海老伯伯,固执地把所有他买的小青菜都摘去老叶子再过秤,旁边的上海老阿姨也禁不住嘲讽几句,“好叻,回去好直接烧了。”

▲ 迷你的迪亚天天超市,每天早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这里还有一间神奇的“陆记蟹行”,它被当成这条街上独特的计时方法。夏天,蟹行这里大排长龙,因为它会在夏半年卖一些口味特别的冰激凌:”山核桃冰激凌“、”火烈鸟冰激凌“甚至咸蛋黄口味的冰激凌。9月后,它又摇身一变,恢复到大闸蟹行。大闸蟹行的老板和冰激凌店的老板恰巧都姓陆。

“这条街是一个矛盾、多元的混合体。”华燕其实已经跟不少人解释过她选择在乌中路做一个展览空间的原因。

事实上,“寄存处”的很多展览和陈列元素都来自于乌中路。华燕捡来牛油果阿姨丢弃的紫色牛油果托盘来做成首饰底盘。

▲ 从邻居“牛油果阿姨”那里捡来的牛油果托盘。

要么收集大闸蟹店铺不要的泡沫箱子制作成泡沫板砖艺术品。她还曾经找来一些产自乌拉圭的毛线团,让这条街道上的阿姨们随心所欲地织出毛线帽。”其实她们的想法很棒,织出来的帽子很出人意料。“华燕说。

▲ 华燕邀请阿姨们织的毛线帽子,阿姨们对自己的作品也非常有成就感。

这里每天都在以微妙而特殊的方式发生变化,但它呈现出来的每一面,都是他人眼中的“上海生活”。

华燕说,愚园路改造项目二期建设时,有运营商找上来,跟她谈设计合作。“他们都在说‘在地性’,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这里。”

她口中的愚园路改造项目是是上海近两年城市”有机更新“的缩影。这条衔接了静安寺与中山公园两大繁华地的街道,曾经是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建筑的私宅街区,但它在过去20年间变得衰老——愚园路是上海百岁老人最多的街区。街道的商业形态也陈旧:2014年,产业园区运营商创邑进驻以前,这里连一家中型超市都没有。

经过为期3年的改造,运营方还招募了一批“城市唤醒者”为愚园路做了快闪设计,不少店铺被整饬一新。但华燕觉得这里与居民的互动过于“一厢情愿”了。

#上海,“微创手术”进行中

上海太多老街区老街道经历过相同的故事:街道更新以后,地价随之升高,老店铺以及依靠它们而生的居民逐渐迁走,乌中路成为另一条道路……这是许多老街区老街道经历过的故事。

她记录下“寄存处”与附近居民和路人发生的每一次互动,不管是质疑、好奇还是参与,“阿姨们不觉得自己在进行艺术活动,我们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义成艺术。”不管居民们有没有意识到,“寄存处”不断在和这条接地气的街道发生激烈互动。它是真正“在地”的。

最近几年,上海无数街区被翻新改造,上海文化人士口中的著名散步路线,愚园路、永康路、长乐路、武康路都被囊括其中。

变化急速进行,而且都是以散点形式分布在上海的内环。这是上海城市改造的较大特色:它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大拆大建,改造都以街区为单位进行,像是给城市做的微创手术。

除了愚园路的更新,还有工业区的变形——封闭的上海橡胶厂转身成了个名为“幸福里”的开放文化创意街区;

▲ 被改造后的幸福里,金色塑像成为游客们的必拍景点。

或者是原本衰败的外国弄堂“哥伦比亚圈”,现在被开发商万科做成网红打卡胜地“上生新所”;又或者是蜕变之路曲折,却总能迅速找到定位的永康路。早年间,永康路也曾是一个混乱的马路菜场,后来阴差阳错,成了老外们钟爱的酒吧街,白天颓废,晚上喧闹,很长时间内都是当地居民的心病。2017年,这些酒吧被徐汇区街道拆除,永康路现在变成了一个只做白天生意的网红一条街。今年政府又对路边的招牌进行了一系列整改。至少它看起来更“整洁”了。

上海,正在一点一点改头换面。

乌中路的变化不快,几乎是以一家店一家店的速度在进行细胞更迭,但人们也表现出了担忧。华燕说,附近开了好几年的钟表店前几天还在,今天突然就关了。

附近的经纪人也发现了一些变化:“网红店变多了啊!戏剧学院的漂亮妹子都来打卡拍照。”

很快,乌中路上的乌中菜市也会被升级改造。乌中菜场的改造可能带来一次小型换血,它意味着更新更好的环境,但也有人担心这里同样会变成“商业改造后的无聊街区”。

▲ 乌中路菜市场。

华燕特地问过乌中菜市场的那些摊主。一些年纪大摊主说自己卖了一辈子菜,再也卖不动了,索性以后都不卖了。年轻的摊主则开始考虑为附近的餐馆以及牛油果阿姨供货。

商业对街道的改造不可避免。不少有特色的本土化小店,最后渐渐被看起来装修别致、但事实上只是在复制“火烈鸟”、“马赛克花砖”、黄铜水泥金属吊灯之类上镜元素的店铺代替。再往后,一条街租金上涨,可能只有财力强劲的连锁品牌能够负担得起。而原本的居民会走出这些街区。城市规划和社会学者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街区”士绅化”(又叫中产阶级化)。

但华燕对这样的趋势并不担心,她觉得,“我们不是网红店,也没有所谓的网红过来打卡。是什么样的店,就会吸引怎么样的客人。”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