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光触媒”—— 你所不知道的事,行业人教你怎么选择

室内污染的那些事 2018-08-06 18:12:5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康管家钛酶" 特有的"纳米缓释"技术及 "光氧控制",是的。它就是光触媒技术的升级版,在保持"光触媒" 本身优点的同时可以减少其释放数量并将释放出的污染在可见光、弱光或有氧的条件下就能分解掉

责任编辑:刘梓恒

触媒是一个完整的词汇,其实就是日文当中催化剂的写法,光触媒这个东西正常的中文表述是光催化剂,如果是靠谱的光催化剂,那么在含有紫外光波段及近紫外段可见光的光线照射下,是可以有效分解各种大分子气体的,分解最终产物通常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且是几乎无差别分解。

当然,前提是排名前列有足够的光 第二你能够拿到的是确实有效的产品。而第二个条件,在目前国内,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那么一个有效的光触媒产品,它的核心成分和作用原理是怎样的呢?我是理论物理专业的,化学非常差,停留在一般高中生水准,就我对化学恶补之后对大量论文研究的结果看来,它简单的说起来是这么回事的:

科技史上震惊世界的光催化剂(Photocatalyst)效应,又称“本多—藤岛效应”,由日本的本多健一和藤岛昭两位学者发现。

1967年本多健一教授和他的研究生藤岛昭在做金属的光合作用时发现, 用二氧化钛和白金作电极,放在水里,用光照射,即使不通电,也能够把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现任东京大学教授的藤岛昭回忆说,他在观察到这一现象时,激动和兴奋得睡不着觉。植物的光合作用竟能在金属里如此简单地再现出来。利用阳光就可以大量产生清洁的氢能,这是多么有价值的技术!

1967年他们联合发表了关于二氧化钛的氧化分解功能的论文,从此光催化剂效应便被称为“本多—藤岛效应”。但当时TiO2的光催化效率低,这项研究成果被搁置起来。

90年代中期,现代研究已经了解,TiO2在受到阳光或荧火灯的紫外线照射后,内部电子——空穴对激励,产生具有强氧化分解活性氢氧(羟)基原子团。在光的作用下 可降解几乎所有的附着在氧化钛表面的各种有机物,如氢化物、氮氧化物、硫化物。但当时TiO2光催化剂的研究处于室验室阶段,一直制约了TiO2光催化性的活性增强。有关专家学者希望找到一种类似激光调光学倍频材料,将可见光、红外光变频一直是研究热点,也是多年来不能实用的根本矛盾所在。

但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1999年由于纳米技术得到了突破性进展,TiO2(锐钛矿型)在纳米尺度下禁带宽度得到满足,从而根本解决了TiO2催化剂活性增强的问题。光催化剂终于正式登上了国际研究舞台。以日本,德国为首的世界经济科技强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

截至到2004年,联合国“未来太阳能利用”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日本“创造科学技术推进事业”计划、西欧“尤里卡”计划、以及我国的“纳米科学攀登”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都将它列入重点研究开发计划。在这门学科上,全球的投入不下近百亿美元,而日本著名的东陶(TOTO)更是斥资2亿美元进行专利布局以期获得日本市场的领导地位。这样一个全世界科学家都为之奋斗的科学领域,发展至今日,终于走出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科技应用领域,在日常应用领域方面也取得多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

2001年,光催化技术相关产品正式进入家庭日常生活,并在短短的半年时间,迅速席卷欧美及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家庭重要消费产品之一,而且奇迹般的以年平均4.6%的速度递增。

就是说,这个东西不是忽悠出来的,它是化学史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虽然最早发现这种东西的不是本多健一和藤岛昭,但是目前大家都默认这样描述了,我就不改了。一个可以用于有害空气治理的有效的光触媒产品,在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它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要素:

首先,核心成分是纳米二氧化钛,晶相为锐钛矿相。注意,金红石相和板钛矿相(或说无定型)不是理想的基材,特别是板钛矿相,那是完全不会有用的,原理在于晶格结构的不同,这里不做赘述。

其次,平均粒径要达到起码10纳米以内,好的通常在5纳米左右,因为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反应越密集有效。反之则反之。

再次,分散技术。因为纳米胶体容易发生团聚,一旦大量团聚,粒径的描述就不在有意义,活性几乎全失。

再再次,附着能力。光触媒这个东西,作为催化剂,具备众所周知的催化剂的一个伟大特性,那就是几乎永无损耗,那么理论上来讲,一次喷涂,终身有效,说可以传世也不为过,不过前提是它要还存在在那里,如果不能牢固的附着在家具或者墙壁或者任何别的什么你家里的古怪东西表面的话——你擦擦桌子它就脱落了的话——那是没有用的。

最后,它的光敏化技术要到位,一般的光触媒只能在紫外光波长以内发生反应,这也是不行的,因为日光只含有3%的紫外光,而节能灯,因为他们的发光机理我们不难知道,大多数的节能灯都几乎不含有紫外波段的光。那么一个光敏化技术不到位的不能在部分可见光起码400——500纳米波段的光之下反应的光触媒——即使它别的指标再好,对有害气体的防护效果也是无法值回票价。

产品要满足的关键要素就是以上几点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光照到它上面之后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有意思的事情,换句话说,它为什么是有效的,不是忽悠人的:

光催化剂一经光照,原料中二氧化钛的电子便会从价电带跃迁至导电带,在光触媒表面形成电子(e-)电洞(h+)对,带负电的电子与氧结合产生负氧离子(O2- ),带正电的电洞与水结合产氢氧自由基(.OH),这两者在化学上都是极不稳定的物质,当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接触到光触媒表面时,便会分别和负氧离子及氢氧自由基结合,重新组合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这一连串的反应,化学上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当然光触媒技术同样有他的缺点,提到光触媒顾名思义是利用光线中紫外线达到400nm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因此,为了给光触媒提供好的工作条件,需要足够的光才能完成氧化还原反应,光触媒需要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 ,没有紫外线就寸步难行。我们知道阳光中有紫外线,因此很多商家宣传光触媒借助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催化降解,绿色环保、安全高效。问题是室内除甲醛,阳光能照进室内多少、持续照射时间多长呢? 实际上很多光触媒产品都是依靠紫外线灯替代阳光来激发光触媒作用的。这说的是实话,也不是在忽悠人,

在这里我需要说另外一个产品,就是 "康管家钛酶" 特有的"纳米缓释"技术及 "光氧控制",是的。它就是光触媒技术的升级版,保持"光触媒" 本身优点的同时可以减少其释放数量并将释放出的污染在可见光、弱光或有氧的条件下就能分解掉, 与传统光触媒产品相比,康管家钛酶对于使用环境的要求大大降低,"康管家钛酶"就是为室内空气污染量身打造的。

"康管家钛酶"是采用N元素掺杂改性纳米TiO2、锐钛矿型纳米TiO2、磷酸钛化合物、纳米磷酸锆、四针状纳米ZnO晶须、纳米SiO2、纳米氧化锡、纳米氧化锆等纳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实现在可见光、弱光或有氧的条件下,在表面形成电穴和游离电子,结合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表面形成强氧化性的氢氧自由基(-OH)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ˉ),可对甲醛、苯、氨、TVOC等有害气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切断这些分子的相互作用并分解这些分子结构。同时"康管家钛酶"具有特有的"缓释"技术,在污染源表面形成独特的"筛网",迫使有害气体只能从内部通过"筛网"结构而缓慢释放出来,并且会在经过"筛网"的途中被"纳米复合催化净化材料"大部分分解。

责任编辑:刘梓恒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