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之怨,不只在大小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公摊面积看不见、摸不着,而百姓却为它承担了高额费用。”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洪洋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一度冲上社交媒体的热搜排名前列。上万的评论里,有拍手叫好的,还有吐槽公摊面积“耍流氓”的,归根到底一句话:买房人苦公摊面积久矣。
买房不是件小事。120平的房子,到手动辄就只剩下了100平,若是定居在了大城市,几十万的资金就这样明晃晃砸在了公摊上,任谁心里也得憋着一口气。奈何这么多年过去了,买房人愣是对公摊面积没办法,一来二去,怨气大多转嫁到了开发商头上,潜移默化中成就了一对“宿敌”。
正如洪洋所言,公摊哪些面积、公摊多少面积都是一团迷雾,只能由开发商“信口开河”,而业主毫无申辩权利。从来没有哪一个专业机构在业主或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监督下测量清楚每户的公摊面积,也从来没有哪一个业主测量清楚了自家房子的公摊面积。
积怨久了,难免遇火就着。对于取消公摊面积的问题,赞成的一方轻轻松松就能列出开发商的N宗罪,暗藏猫腻之下“花大钱买小屋”之外,还有由公摊面积衍生出的包括物业及取暖在内的一系列不合理收费,以及公摊面积的成本转嫁到了业主身上,但公摊面积因广告等产生的收益却被开发商据为己有。
而反对的一方往往也有合理的“抗辩”理由,比如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逻辑驱使下,房价会因此而大幅上涨。再不然就是扯出毛重和净重的关系,用以强调公摊面积的存在即合理。
一番“battle”之后,公摊面积的意义立不立得住脚不言自明。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观点的对垒恰恰说明了争议的根源所在——业主和开发商之间围绕着公摊面积的恩怨,通常不是简单的大与小的问题,而是公摊面积背后并不透明的“账本”和越来越多的灰色空间,让公摊面积成了两者之间电光火石的利益博弈场。
买房人当然知道公摊面积不是越低越好,否则就会出现公共设施规模大幅缩水,楼梯、过道、门廊狭窄阴暗的情况,以整体居住品质为代价,换套内面积的扩大,可能也并不是很多人想要的最终目的。
说白了,公摊面积也不是非取消不可,老百姓不过就是想让自己的钱花得明明白白,公摊面积摊得清清楚楚,而开发商的钱也要挣得坦坦荡荡。老话说的好,钱要花在刀刃上,怎么也不该是开发商藏着掖着到处设防,业主花钱吃亏不讨好,变成“冤大头”。
当然,取消公摊面积也绝不是拍拍脑门说取消就能取消的。法律法规的明确约束,“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等复杂概念的边界厘清,公开透明的市场操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很显然,解决公摊面积的老大难问题,必须提上日程了。
来源:北京商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