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发布会暨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017-07-06 18:57: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7月5日下午,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以“债务风险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与治理”为主题的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发布会暨高峰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中心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财政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项中新,财政部政策研究

7月5日下午,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以“债务风险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与治理”为主题的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发布会暨高峰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创业中心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财政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项中新,财政部政策研究室经济处处长姜大峪,光大证券首席风险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勇,平安证券副所长兼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励雅敏,南方基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征,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等嘉宾应邀参会。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致欢迎辞,校人事处处长程霖,校科研处处长靳玉英、副处长郑春荣,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王昉,常务副院长夏纪军,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晓东,以及经济学院和高等研究院班子其他领导,“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全体成员和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各类金融机构及媒体的各行各业听众200多人参加了论坛。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主持本次论坛。

上海财经大学蒋传海副校长

蒋传海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稳中求进已成为治国理政重要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年中报告发布会正逢其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经过近些年来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完善,我校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项目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智库产品,它建基于科学严谨的经济学分析之上,强调经济理论、历史比较和量化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由中西合璧的研究团队集体协作的产物。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加快推进基础学科和提升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在经济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基础上,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学科成功入选旨在冲击世界一流的上海Ⅱ类高峰学科,经济学科国内外排名不断攀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

发布会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负责人田国强院长介绍了项目组的基本情况和结论。他谈到高等研究院于2009年底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成员包括数位现任或曾任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的国际知名宏观经济专家,多位毕业于先进经济学学术重镇的海归博士。课题组推出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主要有:兼具国情国际经验中国经济量化准结构模型;短期政策风险和中长期改革治理分析相结合;理论、历史比较和量化分析三个维度相结合;基准预测、情景分析和各种政策模拟相结合;总量分析、经济结构和体制转型分析相结合;宏观量化分析与微观理论逻辑分析的相结合等6方面的特色。田国强院长指出,一个经济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增长放缓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周期性的,二是结构性的,亦即因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明和创新导致的结构性变化。除了这两个原因外,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更面临着发展驱动和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这才是导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更为关键的制度性根源因素。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反思过去这几年中国经济持续过快下滑的原因所在,可归因于五重原因叠加:要素驱动红利衰减、政府主导动力枯竭,国企产能过剩挤压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式不再具可持续性,再加上政府施政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作为问题以及对于“新常态”的理解偏差。观照当下,这五重原因仍然存在,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还没有解决甚至恶化,导致民间信心不足及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五重原因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结构性失衡:经济结构失衡(需求、产业、市场结构失衡,转型驱动发展滞后);体制结构失衡(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发展轻服务,发展逻辑错位);治理结构失衡(贫富差距、社会伦理、生态环境、中央决议、决策和地方/部门执行落差大,治理逻辑失灵)。中国经济要实现让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稳中有进,和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必须扭转实体经济下行趋势,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勃发创新力。市场化改革千头万绪,下一步在一些重要关键领域的改革方向至少有三——民营经济同等对待化、金融市场开放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我们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了改革不改革相差三个百分点左右及其民营经济同等对待化、金融市场开放化、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极度重要性。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晓东

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课题组首席专家黄晓东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首先,他介绍了课题组对中国经济进行分析的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几大特色,强调本报告对事件的判断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条件概率分布,在判断概率分布和不确定事件时会有一般变量、政策变量等方面的考量。基于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量化准结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IAR-CMM Model)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就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测算出201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在基准情景下,预测2017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75%,而经校正后的GDP增速约为6.49%;CPI增长1.7%,PPI增长5.0%,消费增长10.5%,投资增长8.3%,出口增长8.0%,进口增长14.9%,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会至6.85 CNY/USD。此外,课题组还基于保守悲观(两种)、悲观(两种)4种情景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与政策分析。他特别强调,中国家庭部门的流动性约束已非常严峻。根据国际较新研究,居民房贷会通过影响家庭消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很多严重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在爆发前都经历过三个前奏:1)家庭债务大幅攀升,2)流动性紧缩,3)消费大幅下降。而房贷出现问题也是首先出现在中产阶级这里,并可能成为家庭债务危机爆发的突破口。他提出,中国家庭债务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已不可忽视。数据显示,只有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无显著性差异,医疗保健支出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家庭的其他六项消费支出也均显著低于不受流动性约束的家庭,从而导致全部消费性支出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家庭比例两年内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同期GDP增长率会下降0.12个百分点。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财政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项中新,平安证券副所长兼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励雅敏,南方基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征,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提出了建议。华泰证券金融产品部研究总监薛鹤翔等就居民负债、经济周期等热点话题做了提问,项目组负责人田国强教授、黄晓东教授分别对嘉宾的意见、建议和提问做了回应。

接着,盛松成和张秋两位嘉宾围绕“债务风险下的中国经济”分别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投资选择的视角对我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和治理进行了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演讲的主题是“第三产业是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首先,他对报告中的“要素驱动红利衰减”内容做了延伸解读: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占比不断下降;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发的误解需要正确对待;提出不能把服务业与制造业对立起来。接着,他谈到对外贸易方面,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服务业短板就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最后,他提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我国第三产业需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

上海昶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秋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投资选择”。首先针对“中国宏观经济勾勒出简笔画”,他提出,排名前列,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蕴含巨大投资机会,没有任何悲观的理由;第二,是增速的字母之争,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下基本都是L型;第三,旧式增长乏力,新增长方式正在建立中;第四,当用国家的经济政策把中国巨大的经济体往前拉时,会出现很多结构性问题;第五,金融加杠杆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影响。由此,他认为投资应该关注结构化、供给侧改革,以及金融加杠杆和金融去杠杆造成的市场波动,并提醒投资者一定要研究政策,清楚投资的方向。

本届论坛云集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精英,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升了我校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诸多对中国经济改革有现实意义及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财政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项中新等参加会议的嘉宾学者对本届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中肯的意见建议。盛松成参事指出,报告很全面、很深入,观点创新而且非常接地气,政策建议也提得非常精准到位;项中新副主任评价报告很有价值和份量,给中国经济做了一次科学全面的体检报告。

上财经院

微信号:soeshuf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