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发布 上海连续十年位居榜首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24年12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10次对外发布。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8.57分位居第一,连续十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发布会上,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指出,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趋势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级城市大数据,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
今年最为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新引擎,是地方政府和企业重点关注和布局的产业,更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法宝。为此,长江指数研制团队将“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比重”列入2024年评价指标体系,旨在突出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高质量综合发展能力,以及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决策参考。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重庆、无锡、合肥、宁波。宁波因各方面表现发展均衡,再次重新回归十强。达州、黄冈、萍乡、眉山、昭通、荆州、娄底、广安、雅安、毕节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曾刚教授指出,相较于去年,角逐激烈的TOP10中重庆因其在科创领域的优秀表现上升1位;南通因其对外交流服务表现突出一跃挺进TOP20,排名15,相较于去年上升6位;芜湖、常德均因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卓越表现进步显著,分别上升13位和44位,其中常德还入围了2024数字经济百强市。
曾刚教授还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表明,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重庆、无锡、合肥、宁波、长沙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常州、昆明、南昌、南通、徐州、嘉兴等44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滁州、宿迁、吉安、广元、丽江等35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孝感、宿州、资阳、巴中、新余等14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昭通、荆州、娄底等6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同时,2024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5.87分,较2023年的15.33提高了3.52%。2024年综合协同能力12分以上城市由2023年的65座增至75座,达到110城市总数的68.18%,相比于2023年增长13.33%。
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存在两大问题:
(1)生态协同能力增强,但短板仍然明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协同动能形成缓慢。从四大领域排名前10城市平均得分看,经济54.45分,科创38.40分,交服62.57分,而生态仅为17.73分。从四大领域的相关关系来看,长江经济带经济、科创、交服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其两两相关系数均大于0.85。生态支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较去年略有下降,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个变化说明,尽管生态支撑与经济发展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相关的,但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生态保护的效果在不同城市中存在差异,导致二者之间的联系并非一直稳固。生态支撑能力与科技创新、交流服务发展能力之间也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4和0.15,和去年基本保持一致。随着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等领域的积极影响不断增强。然而,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是未来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
(2)城市子群沿海内陆分异依旧显著。长江下游地区是协同发展能力高值集聚区,中上游地区则相反。从城市子群的角度看,位居长三角城市群的苏锡常城市子群、南京城市子群、杭州城市子群、宁波城市子群、合肥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综合得分分别为28.69分、25.30分、23.43分、21.31分和20.93分,远远高于武汉城市子群的14.53分、环鄱阳湖城市子群的13.37分、环长株潭城市子群的14.42分、成都城市子群的13.57分。可见,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不二选择。针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瓶颈与短板问题,曾刚教授建议尽快启动以下五大方面行动:
(1)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将长江大保护进行到底。针对长江非法捕捞隐患较多、执法监管能力不足、生物资源与生态恢复缓慢等问题,一要秉承因地制宜、科学专业原则,优化各地《长江保护法》《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行动方案;二要基于专业性年度“体检”、五年评估结果,完善奖惩机制;三要推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保护为主向“自下而上”自发主动保护为主的方向转变。
(2)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跨区域创新共同体。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科技供给能力、发挥创新中心城市创新策源功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深度融合,才能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提供强劲新动能。一要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制定并启动海外创新合作伙伴计划;二要遵循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原则,扩大产业创新基金规模,提升跨界创新合作专业服务水平;三要完善跨域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机制,强化创新飞地合作。
(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要着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城际经济合作网络,提升全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二要推动开发区管委会向开发区开发运营集团公司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园区间合作、专业化服务、运营效率提升等方面作用;三要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加大对多市联合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4)聚焦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长江经济带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发展差距较大,优化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结构、功能,有利于打通区域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要拓展社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渠道,盘活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制;二要逐步消除阻碍交通网络发展的软硬障碍,提升交通设施互联互动水平;三要从规划、建设、运营全链条方面入手,提升设施、城市、产业之间联动水平。
(5)发掘长江历史文化的时代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既是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重要责任与要求,也是发挥长江文化在价值引领、惠民育民、保护生态、推动发展等方面重要作用的现实实践。一要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二要加强跨界合作,联合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高质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走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自豪感;三要紧抓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机遇,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落到实处。
发布会上,与会专家们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指数(2024)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点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上海市原副市长胡延照;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权衡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邓伟;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阮青;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段学军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钟业喜教授等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资深专家和知名人士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今年的指数在之前九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考虑了新质生产力及传统文化传承维度,系统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支撑四大领域18个核心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这一指数必将为国家及地方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