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大交通" 虹桥商务区重新定义长三角CBD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平均每一分钟有1.5架次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全天共计700架左右,在2小时以内,降落在中国及东亚一二线及主要省会城市。
从虹桥高铁站出发,45分钟到杭州,67分钟到南京,2小时21分钟到合肥……2小时几乎把长三角都市圈“一网打尽”。上海虹桥站作为长三角地区铁路发站的缩影和代表,2010年7月1日开通,半年的旅客发送量就达653万左右,2016年上海虹桥站全年发送旅客5625.49万人。 七年的时间里,上海虹桥站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客流最繁忙的高铁车站之一,从开通时只有一条沪宁城际,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京沪高铁、沪昆高铁、沪宁城际的始发、终到站,一日可达24个省市自治区。
地铁2号线、10号线以及建设中的17号线等等,将大量的人群输送到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的中心位置,是上海-南京发展轴线和上海-杭州发展轴线的交汇点,与十几个主要城市的距离都在300公里以内……利用这一系列区位优势,占地面积86.6平方公里的上海虹桥商务区拥有全世界规模较大、功能最全的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虹桥枢纽)。
平均每天约有100万人流奔波在虹桥枢纽,和上海世博会较高峰时期的人数相当。他们可以在这个涵盖了除水运之外的航空、高铁、长途汽车、轨交、公交、出租汽车等各类交通方式的地方,自由组合出多种换乘模式。
往来的人流中,一部分脚步匆匆,稍作停留,便起飞转乘去往长三角各地;一部分则走进虹桥商务区的商务写字楼,在已经入驻的1000家企业开始一天的工作。
还有不少人落地即奔赴直线距离仅1.5公里的另一个功能性建筑——国家会展中心,在这座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号称目前世界上面积较大的会展综合体参加各种主题展。
随着开发建设进程加快,虹桥商务区也面临着交通配套、产城融合等更复杂的矛盾和难题。
一方面,随着商务区快速成长,虹桥枢纽人流量屡创新高,虹桥商务区的对外交通、区域间交通和内部交通微循环等方面的交通配套存在较大压力。
产城融合发展要求宜商宜居。但由于规划落地时序存在差异,土地储备进展不一,各重要片区的职居平衡与经济社会资源平衡难度较大。
但总的来说,虹桥商务区当前在开发建设进程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并不意外和罕见。按照国际上各大知名商务区的发展规律,一般成熟周期需要15年至20年。陆家嘴用了近20年的时间成型,虹桥商务区的形态建设虽快,但真正成熟还需要一定的周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折射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
当前,上海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虹桥商务区将以“高端商务+零距离联通世界”的全新概念,重新定义长三角CBD。
按照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未来,虹桥商务区将通过“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的核心功能的打造,进一步整合周边产业、要素与经济资源,提高对生产服务、商务服务、知识服务、信息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等,建设成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大平台,推动长三角高级城市群共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
《上海市虹桥商务区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虹桥商务区未来五年的重点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长三角高级城市群的发展,打造长三角联动发展新引擎和世界一流水准的高端商务区。
随着虹桥商务区的发展和建设,大虹桥效应也逐渐显现。不论是交通、生活等配套完善,更多的是对于区域价值的提升。
接下来,小编推荐几个大虹桥项目,供大家置业参考。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