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慕城市的繁华,他在偏僻的山间闷头做柴烧

红木仙作 2016-08-12 17:10:06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山上守着一口窑,在山上谈理想,做柴烧创作。这种山上“守艺人”生活,旁人往往是羡慕,却不敢断然抛弃城市的种种,静下心来专研于手艺当中。

  不爱红妆,爱武装。

  他,大概就是这样类型的人吧。

  在山上守着一口窑,在山上谈理想,做柴烧创作。这种山上“守艺人”生活,旁人往往是羡慕,却不敢断然抛弃城市的种种,静下心来专研于手艺当中。

  

  故事得从2011年说起。

  那年,东京艺术大学的国际柴烧艺术的交流,是他想建自己柴烧窑的开端。在东京艺术大学,他排名前列次了解了当代柴烧艺术,从装窑,烧窑,到出窑的整一个过程。

  

  

  回国后,他对这次柴烧经历的念念不忘。

  柴烧的器物有一种侘寂之美,让他着迷。于是,他找到了同学博文一起在转塘一处偏僻山间建窑室,做器物。

  

  

  在山上,他们喝茶,看书,发呆,写字,交流,创作。小伙伴们做累了就聚在一起聊聊理想,谈谈生活,对作品互相建议探讨。八点钟到工作室,晚上十一点回家,天天如此。

  蒋马祥回忆自己最初做柴烧的时候,关注的排名前列件事是搭窑。

  “为了顺利完成排名前列座窑,我翻遍了各种国内外书籍和网站,结合了我在日本柴烧交流的经验,亲自设计窑的图纸,每一块砖都是我们自己搬过来以及搭建。”

  

  第二件事就是尝粘土。不同的粘土会有不同的烧成效果,这几年,他们几个人在泥料的配比以及原料上做了上百种实验和试片,有时会在山上的不同区域挖泥,然后晒干过滤淘洗,再和现有的泥调配。每一种试验泥料上面标注着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配方数值代码。下一次再想要某种效果,就参照试片上的配方。而釉料,也是他们亲自调配。

  

  最后,是在拉坯、揉捏成形、一系列步骤之后开始烧窑。烧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从装窑到出窑少则需要三五天,多则需要半个月。

  因为柴窑是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一窑就需五天甚至更久,期间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总类、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这些因素,哪怕一点点变化,就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排名前列次柴烧,我记得当时计划烧三天。当时,排表是两班倒,人手又少,最后一天,由于太累,一投完柴,就在边上睡着了。真的太累了,但是,温度曲线的记录我一直没有忘记,因为这对每一次烧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经验累积。”

  通过不同的升温曲线的变化尝试,他们也在试验各种的烧成效果。总之,要摸索出自己满意的烧成效果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一窑一窑地坚持烧下去。

  闷头,坚持,初心

  他们的作品全部为纯手工制作,柴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与他的作品息息相关。器物所呈现的面貌,是性格和修养使然。山上手作的成员都在探索有自己个性标签的柴烧作品。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柴烧都被视为是一种既费时又费力的落后烧陶方式,柴烧的茶器具也曾一度被弃之墙隅,大多数人对粗犷的柴烧,表示欣赏不来。

  【柴烧作品】

  

  这点,蒋马祥最有感触。就在几年前,他拿着自己的柴烧作品去参展,结果一件都没卖出去。收入亮起红灯。妻子在淘宝开了一家布衣店,再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勉强维持两人的生计。

  再后来,合作伙伴也都陆续出去找工作。他们觉得蒋马祥是个“愣头青”,但也打心底里佩服他的毅力。眼看着同班同学有些转行创业成功,置备了豪车别墅。蒋马祥不羡慕,还是闷头做着自己喜欢的陶瓷。而这两年,柴烧慢慢被人所接受,越来越多藏家开始慢慢认识柴烧,收藏市场也关注起这门古老的手艺。

  收入有了保障,而他仍是没有太多的商业的心,收入全全上交,继续埋头造物,在技艺的提升外寻找新的突破。

  造物不是趋同,而是突破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红木仙作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