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王石一石多鸟成较大赢家

知筑社(官方) 2017-12-06 14:01:5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详细介绍了房地产30年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现今的房地产行业是如何架构,又是如何发展,以期让我们每个人在楼市中的行为能够更胸有成竹。 本文从1978年,一直介绍到2009年,可以说是一本房地产行业编年史,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房产从业人员,都可以从中收获自己的感悟。

共读目标:亲爱的朋友们,早上好,我是知Sir,开创共读这个栏目,是希望通过共读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了解房地产这个行业。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详细介绍了房地产30年的发展历史,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现今的房地产行业是如何架构,又是如何发展,以期让我们每个人在楼市中的行为能够更胸有成竹。

本文从1978年,一直介绍到2009年,可以说是一本房地产行业编年史,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房产从业人员,都可以从中收获自己的感悟。

精华汇总:知筑社同仁将书目的精华总结提炼出来,节约打架事件的同时,可以更快速了解核心内容。

戳此可收听昨日内容☞共读│为卖房,开发商绞尽脑汁!海南耗费八年时间处置半拉子工程

知筑社:为用户提供最有效率、最有价值的楼市资讯,是隐含巨大财富的掌上楼市读本。

---- 精华汇总 ----

01

新世纪,新千年

2000年终于来了,中国以短短20多年的时间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生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变化都让人惊奇。

这年4月,北京率先传出消息:建设部有关官员表示,政府允许房地产企业试点上市,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被当作“泡沫经济”的年代结束了,房地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地位重新得到了强调。

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取消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到“商品住宅时代”、“零售时代”、“联盟时代”的新的历史时期。

住房商品化的新体制基本确立,房地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对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以及加快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房地产的起伏,大体上保持着与国民经济发展一致的运行轨迹,即经济增长较快,房地产业发展也快;反之,经济低迷,房地产业随之下滑。

但从1998年开始,中国房地产业一反常态,没有跟随国民经济发展的下行轨迹,而是出现了宏观经济无法解释的快速上升。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房地产业脱离了经济运行曲线,超常规逆增长?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评估后认为:那几年的经济变量,只有用当年大力推进的住房制度改革能够解释。

1998年,当政府果断启动住房制度改革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项改革的战略意义,当时人们更多地把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维持经济增长的宝,压在经济的财政政策上。现在回过头来看,住房制度改革对宏观紧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次由政策变革引领的、声势浩大的、具有实际需求内涵的房地产热潮,与1992年前后的房地产虚火截然不同,日渐深入的市场化,为这一阶段的楼市发展注入了健康的原动力。

这一次房地产持续增长不是经济发展带动的,而是相反,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是房地产带动的。我们是在一个下降的经济周期里,通过制度改革启动了房地产业和新一轮经济增长。

整体来说,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好的一个时期,市场表现稳健,商品房价格与销售量平稳增长,各地市场全面稳步成长,中国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稳步上升的通道。

从全国来看,城镇职工住房正在由以往单位集体“批发”后无偿分配向个人掏钱“零买”过渡,买方市场的“散户”特征越发明显,集团购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统计显示,2000年个人消费占到了全国房地产消费总量的70%多,上海、江苏、广东已接近90%,个人已经成为房地产消费的主体,而金融对个人信贷市场的大力支持,又直接为个人买房打开了大门,这些现象标志着中国房地产业已全面进入“零售时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那时,一段关于中美两个老太太对话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燃起了国人提前消费的热情。

中美两个老太太在天堂见面了,中国老太太伤心的说:我省吃俭用一辈子,临终前终于攒够了买房子的钱,可惜我已经没有机会住进去了。美国老太太高兴地说:我再贷款买下来的大房子里享受了一辈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我没有遗憾。

2000年,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住房,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按揭买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按揭”一词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后经香港引入内地,先由深圳建设银行在当地试行,之后逐渐在内部流行起来。

住房按揭贷款全面铺开后,商品房从面相少数群体的奢侈消费迅速转为普通人的大众消费。

住房宽敞了,心情自然也就更加愉悦了,追求也就更加高雅了。安居,才能乐业,房子可以自由买卖了,更深远的影响是从此,因为一处房子,人才被拴住不敢自由流动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奇迹不光发生在城市,也发生在乡村。无数离开乡村土地到城市的谋生者,自这一天起,也有了自食其力在城里买下一套房子的可能,这样的奇迹在各大城市次第出现,直至城市化蔚然成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

相比物质层面的改变,精神层面的变化更令人欣喜。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购买,人们在住房观念和思维上发生了巨大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已深入人心。

02

王石的一石多鸟之计

“为竞争而合作,考核做来竞争”的新联盟含义正在被房地产发展商所接纳,潘石屹说得好:国内房地产市场未到此消彼长的地步,所以有合作的前景。

2000年中国房地产被誉为“联盟时代”,先有新住宅运动、中城房网地产企业大联盟,继而有各种高峰论坛、南北对话,更有华润收购万科这样巨额资本运作的石破天惊,而这很多时间都与万科的掌舵人王石有关。

万科虽然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响,但深特发还是它的排名前列大股东,婆婆还是那个婆婆。虽然婆婆管得不那么紧了,但总归还是一家人,有事还得见面,还得商量,摩擦自然少不了,期间每一次增发扩股都是王石和大股东之间费尽心机的一次较量。

终于可以了结了。2000年8月10日,深特发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万科股权全部卖给了华润,经过15年不愉快的磕磕绊绊,王石终于跳出了深特发这个“如来佛”的手掌。

脱离深特发后,万科彻底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怀抱,但是,市场经济自然有市场经济的规律,率先迎接王石的是一场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争权大战。华润宁高宁、华远任志强既是他的合作伙伴,也是他的对手。

也正是这一战,万科、华润牢固结盟,中国房地产一哥地位从此确立;也正是这一战,一代高手任志强负气出走,从此几乎以一人之力再造“新华远”;也正是这一战,奠定了华润资本大戏的丰厚收益。

任志强和王石都是军人出身,经历过“文化革命”,最早的职业也都与不关乎房地产。华远快速发展离不开任志强的贡献,而万科可以说是王石一手养大的孩子。

由于华远业绩突出,任志强被董事会聘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年薪700万。据说,1997年王石曾主动找过任志强,希望华远能收购万科,却赶上万科领导班子调整,新上任的党委书记不同意被收购。

随后,任志强和王石都成为中国房地产界的大佬,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一个搞房地产批发, 一个搞的是房地产零售,井水不犯河水。然而,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彻底变革后,王石的万科依然红火,任志强的华远却今不如昔。

1948年成立于香港的华润集团,是国务院直属企业。华润一直有一个地产帝国之梦,这个梦远非一个华远就能实现。随着北京房地产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华远的政府资源已经有所弱化。于是,华润将目标瞄准了万科。

华润宁高宁对万科的评价是:从专业化的管理到市场的影响力都很强的一个公司。

而此时的王石也急于要使万科乘势高速发展,成为中国房地产排名前列品牌。在解决土地储备之后,他需要更多的地,更需要大量的钱,万科上市八年才筹资16.57亿元,而华远投靠华润后,四年就筹了33个亿。对于王石来说,华润才是万科理想的东家。

双方一拍即合。2000年4月,万科天津总经理郭钧接替任志强出任华远地产总经理职位。此次人事变动,当时在北京房地产界引起极大轰动,很多人纷纷议论,认为王石派郭钧进京是并购整合的一次前锋战役。

王石则否认这种说法,“只能说郭钧是华润挖去的”。

仅仅四个月后,在2000年8月,和深特发完成股权转让后,华润成了万科排名前列大股东,但只有15.08%的股权,远没有达到特别控股,要知道华润在华远地产一直是持有60^%左右的股份,处于特别控股地位。

对于万科,华润自然也想拿到特别控股权。特别控股以后,收益丰厚、管理顺畅,高管任命大权全在集团掌握之中。

华润方面当时的总经理黄铁鹰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表示,在并购之初,黄铁鹰直接问王石:你的公司经营的这么好,为什么非要找个“主子”。

王石回答:想做大,就必须要和世界接轨。

黄又问:公司做大了是别人的,职位可是你自己的,难道你不怕那天华润把你炒了?

王石回答:如果有人能做的比我好,炒我是应该的。

这段话,或许是无心的聊天,或许是随即的回答,或许都暗藏了机锋。

有媒体报道,2000年9月,郭钧出任华远地产总经理后,在北京表示,未来三个月内,华润将斥资20~30亿元,将持有的万科股份增加到50%。

在2000年12月,万科发布公告,拟向华润定向增发4.5亿B股,以提高华润对万科的持股比例,如果此次增发完成,华润将成为万科的特别控股方。万科将和华远一样,成为华润下属的特别控股子公司,王石、任志强都将是华润旗下的职业经理人。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此次定向增发方案竟然在小股东的倡议下被否决了。华润特别控股万科的意图落空了。

当然,有市场人士在事后发表意见,认为是万科高管在其中起到了作用,为了维护高管团队的稳定,万科不得不悄悄策划了这次否决,但事实真相如何,怕终是无人能解。

既然增持、整合万科都不行,那宁高宁只好另觅他图了,2001年5月,宁高宁宣布收购万科的新方案:华润将所持北京置地44.2%的股份注入万科,由万科向华润按比例增发A股,这样就形成了华润控股万科,万科控股北京置地,北京置地控股华远的股权结构。

宁高宁最终没有在任志强和王石之间取得平衡,他这样的安排合了王石的心愿,但却深深伤害了任志强。

倔强的任志强选择了与华润劳燕分飞。2001年9月,他宣布辞去华远房地产董事长一职,并将持有的华远地产18%股权全部转让给了华润集团。一年以后,华远集团将收回华远房地产品牌。此事也印证了任志强的倔强不只停留在嘴上。

任志强很快重建了“新华远”公司,但是除了“华远”品牌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他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土地储备,重新开发自己的项目。

被任志强抛下的老华远被迫更名为“华润置地”。

任志强当时对外界解释说:在万科向华润集团定向增发B股的公告中,华润集团做出了两项针对华远的限制性承诺,一是华远房地产不得在北京以外发展房地产业务;二是华远或万科在北京新增住宅项目双方都有合作的优先权。

北京市场一直是万科较大的鸡肋,有着深厚鸡肋的华远,自然不愿意因为此次并购,在北京市场多出万科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华润方面的限制性承诺,等于卡住了华远继续发展的脖子,华远如果想发展,就必须和万科手拉手,一起走。更何况,在这种模式下,华远丧失了外地的业务发展权,又丧失了北京的部分发展权利,而接下来,还会丧失什么?

这才是任志强离开华润的主因。

而王石最后也说,就其个人而言,他对华远与华润之间的结合与分离是很欣赏的。在他看来,传统的行业通常是企业不行了,老总才离职,而华润与华远则是按资本市场原则办事,所以他欣赏任志强的个人能力,同时更欣赏华润资本力量的成熟。王石称,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一场博弈,精彩纷呈。

按照资本游戏规则,在这场游戏中,王石似乎是最缺乏发言权的人,但最后王石成了较大的赢家。

在最初的股权变动中,出让万科股权的是深特发,受让股权的是华润,但此次转让却是王石引的线,也正是凭借此轮股权转让,王石摆脱了15年的婆婆,引入华润这个大股东。

在增发与反增发的博弈中,要求增发的是华润,反对增发的是中小股东,但最后增发失败了,万科管理层空前稳定。

在华远与华润分手的过程中,主角是任志强和宁高宁为首的两方团队,最后的结果是,任志强带着转让股权收回的资金,以及“华远”的牌子,重新另起炉灶,等于是把北京房地产企业的领军企业消灭于无形之中。

任志强重新打造的华远,和在华润旗下时的华远,名称虽然一样,但实际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毕竟新华远丧失了原来的土地储备,丧失了资本平台。

宁高宁借万科整合华润地产资源的宏愿在任期内并没有实现,重新以“华润置地”为品牌进入内地市场的华润非但没有了华远与万科的“金字招牌”,而且还丧失了华远与万科原有的资源。

三轮交锋下来,深特发被送走了,华润进一步整合万科的意图被叫停,任志强的华远元气大伤,只能重头再来。

在2000年的房地产江湖,业界经常说“南王北任”,“南万科,北华远”,但此轮争端过后,只有万科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业界龙头,再也无人能够比肩。

王石,凭借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能取得这样的战绩,能这样熟练地利用资本市场的规则维护利益,这在全世界的商战历史上,怕也是少有的。

明日分享:《股市跌跌不休,楼市不断升温,温州炒房团无比风光》,精彩内容明天见。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