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九条”落地满月,二手房6月成交量有望创3年来新高

上海搜狐焦点 2024-06-27 17:22:5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在5·27“沪九条”新政落地满月之际,上海楼市的购买力得到充分释放,改善家庭、单身人士、刚需购房者和多孩家庭都全面迎来了上车好时机。

来源:易眼看房

在5·27“沪九条”新政落地满月之际,上海楼市的购买力得到充分释放,改善家庭、单身人士、刚需购房者和多孩家庭都全面迎来了上车好时机。二手房市场被全面激活,置换链条传导至新房市场。从本月的市场行情来看,新政带来的效果显著。

二手房交易量明显回暖,单月冲击2.5万套

“沪九条”出台后,上海二手房市场保持较高活跃度,成交量呈明显反弹走势。

在新政出台前一周,上海的二手房周成量在4500套左右;而在5.27新政出台后,二手房成交持续攀升,在6月中下旬,连续两个周末出现单日成交超过1000套的情况,近两周均超过6000套,整体较之前增幅接近30%。

据统计,6月二手房成交已突破2万套大关,刷新今年来新高,本月有望突破2.5万套,创下三年来新高。有业内人士认为,成交量虽然走高,但价格并未出现明显波动,卖得好的房子多数还是以价换量。从短期来看,上海的二手市场火热行情或还将延续。

上海二手房成交量统计,数据来源于网上房地产

网易房产统计

从上海链家数据获悉,新政发布后两周,新增挂牌房源与新政前两月日均相比增长33%,客户咨询量增长44%,带看量增长36%。

而上海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沪九条”实施后,总价300万元—500万元的市区老破小,和总价1100万元以上的大面积次新房的交易量都较为突出,刚需和改善都成为政策的受益群体。

新房市场稳步提升,热门楼盘表现抢眼

沪九条带动了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新房市场也成为受益者,上海楼市的置换链逐渐打开,新房市场再度涌入一批新的买房人。

沪九条后,上海在售项目的咨询量和到访量均积极向好,新房认购总体呈上升趋势。多盘认购数据上涨,更有3盘成功触发积分,不少热门新盘的认购率出现上涨,取消摇号楼盘数量大幅减少。据统计,5.27新政以来全市已超20个楼盘完成认购,平均认购率在80%以上,较5月份涨幅明显。

当然,冷热不均的现象依然会存在,部分远郊楼盘的表现起色并不明显,甚至还有个别楼盘的认购率出现下滑。主要由于热门楼盘对于购房者的吸引力更大,大量购房客群都聚集在部分地段佳、配套足、产品好的热门楼盘。

另有不完全统计,6月至今上海新房累计成交4460套,按照当前的交易节奏,预计6月上海的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预计约突破5000套,刷新今年新房月均成交量新高。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沪九条”政策刺激下,购房者入市的步伐明显提速了。原本观望的客户不再犹豫了,会更主动去买房。其中不乏有多子女家庭,提前为孩子置办房屋;也有卖掉二手房去置换更大房屋;更有不少外地单身的成功人士,他们对于楼市的成交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线城市中,上海政策效果领先

6月26日,北京重磅发布房地产新政,具体包括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下限,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等政策措施。至此,四个一线城市房地产新政全部出台。

虽然四个一线城市都降低了首付比和贷款利率,但上海楼市政策的效果明显要更好。

先看北京,北京虽然早些时候就出台了“松绑政策”,允许购房者在五环外新购1套住房,但对非户籍家庭或成年单身人士,依然有五年社保的硬指标。

而看上海,中心城区社保5年变为3年。嘉定、青浦、松江等郊区,社保3年变为2年。临港则仅需1年。非沪籍单身满足社保年限要求,可在全市购买1套二手房,或在外环外购买1套新房,

广州在年初放开120平方米以上户型限购后,购买力早已透支。随着528政策出台,让更多刚需购房者的置业门槛大幅下降。据统计,广州二手房在新政后日均涨价房源超过150套,环比新政前增加24%。当然,广州的成交量较新政前有所提升,不过相比上海的反弹力度,还稍欠火候。

与上海、广州不同的是,“5·17楼市新政”出台已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深圳楼市成交有略微提升,但目前效果并不算很明显。当然,深圳的限购松松绑力度并不算很大,非户籍购房者在盐田区、宝安区(不含新安街道、西乡街道)、龙岗区等外围区域范围内购买住房,社保由3年调整为1年;在其他范围内购买住房,社保维持三年。

6月24日,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二手房录得1362套呈现三连涨,环比增长4%,创下近3年来的新高。不过从涨幅来看,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图源网络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海的组合拳力度最大,覆盖人群广,上海本次政策的出台都能精准刺激自己的客户群,并且效果显著。“沪九条”新政影响或还将发挥一定效果,在6月份二手房大幅反弹后,7、8月成交量或依然维持在不错的水平。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