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中国:去年收入1542亿元,大部分项目层面贷款保持正常存续

上海搜狐焦点 2024-03-28 10:51:0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79.7亿元,亏损较2022年减少约71.2%;拥有人应占权益约为624.3亿元,同比增加约39.6亿元;借贷总额约为2778.3亿元,较2022年底减少约为205.9亿元。在境外债务重…

3月28日早间,融创中国(01918.HK)披露2023年财报。

财报显示,2023年融创中国收入约为1542.3亿元,同比增加59.4%;毛亏约25亿元,同比增加204.9%。对于亏损的原因,融创中国称,主要由于集团在2023年度计提的物业减值拨备有所上升所致。毛利率约为-1.6%,较2022年度的毛利率约-0.8%有所降低。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79.7亿元,亏损较2022年减少约71.2%;拥有人应占权益约为624.3亿元,同比增加约39.6亿元;借贷总额约为2778.3亿元,较2022年底减少约为205.9亿元。

2023年集团文旅板块实现收入约59.1亿元,较2022年增长约29.9%,管理利润约为8.6亿元,较2022年的亏损7.1亿元大幅增加了15.7亿元,文旅板块经营业绩快速增长,收入、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公司现金余额约为246.2亿元,资金主要来源于预售及出售物业所得款项,其次来源于股东注资、股份发行及贷款。

另外,截至2023年12月31日,融创中国到期未偿付借贷约为1090.6亿元,导致借贷约416.4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截至本报告日期,集团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约为1167.1亿元,并导致借贷本金约435.5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

截至2023年底,集团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总土地储备约为1.54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为1.02亿平方米),总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为1.7万亿元(权益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为1.13万亿元),其中未售土地储备约为1.1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为0.73亿平方米),未售土地储备货值约1.23万亿元(权益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为0.81万亿元)。

在境外债务重组方面,自2023年11月20日起,根据境外债务重组,境外债权人全面解除公司约102亿美元的现有债务,以换取发行新票据、可转换债券、强制可转换债券及转让现有融创服务股份14.7%。此外,现有4.5亿美元的股东贷款已获解除,并已发行4.5亿美元的股东强制可转换债券。就转让现有的14.7%融创服务股份而言,其并无导致失去对融创服务的控制权,而融创服务继续为集团的附属公司并于集团的综合财务报表内综合入账。境外债务重组根据相关会计准则被视为重大修改。因此,现有债务分别约102亿美元及4.50亿美元已全数终止确认。

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在财报中称,2023年,对2022年完成整体展期的境内公司债,集团按约定完成两次兑付,保证了境内公开市场的稳定;2023年集团正式完成境外公开市场债务重组,重组的成功减轻了公司未来两年的偿债压力,超45亿美元降杠杆方案也极大地优化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增厚了净资产。集团大部分项目层面贷款保持正常存续,对于部分由于市场下滑造成需要展期的融资,集团持续与金融机构积极沟通推动化解方案;同时也将积极推动存量融资成本的下降,降低利息负担。集团继续推进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为优质项目引入资金支持,盘活资产,2023年落地了包括上海董家渡、上海亚龙、武汉桃花源等项目,目前仍有若干项目在持续推进之中。

孙宏斌称,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调整深度和时间都超出预期,2024年公司将继续就当前存在的债务问题和潜在债务压力积极和债权人沟通,寻求展期和整体化解方案,努力保持债务基本界面的稳定;同时,也将推动存量融资成本的下降作为重点工作。2024年集团将持续深化与核心金融机构的总对总沟通合作,寻求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案进行债务风险化解及资产盘活;同时,也将密切跟进行业新的融资支持政策,积极推进承接新政策支持债务风险化解、保交楼和资产盘活。2023年集团在101个城市完成约31万户房屋交付任务;2024年集团将继续积极承接保交楼支持政策,多措并举,全力以赴,争取完成超过20万户交付目标。

展望未来,融创中国称,2024年预计中央政府将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发展,同时也在持续出台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虽然短期内房地产行业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但相信在政策支持下随着整体经济的向好和市场信心的不断累积,房地产市场长期供求将回归均衡,市场将逐步恢复稳定。集团将坚定长期信心,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做长时间的安排和准备,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继续稳步推进保交楼、化解债务风险和资产盘活等各项工作,积极应对及有序解决问题,逐步稳步推进使公司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